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学党史 铭初心】红色传承 —— 医院老革命、老前辈讲院史【1】

出自:党办   浏览次数:9911 更新时间:2021/3/26

火红年代创基业,跃进路上谱乐章。诞生于绵阳市跃进路的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与国家“一五”计划和“大三线建设”息息相关,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随着国家电子军工基地在绵阳兴建应运而生,医院的建立与发展,都烙上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四0四人,书写着恢宏壮阔的奋斗篇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

 

胡德成  男,汉,1940年7月生,四川省射洪县人,中共党员。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选调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定航校预校飞行学员。1962年,昆明步兵学校学习。1973年,转业到医院。1982年,任党委副书记。1984年,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87年,任党委书记。1991年,兼任纪委书记。1995年,兼任副院长。1999年,任正院级调研员。2000年,正式退休。第三届绵阳市政协委员。

医院沿革于国家军工系统第四机械工业部绵阳工农桥职工医院(后改名为电子工业部绵阳四0四医院)。1985-1988年,医院先后由国家电子部下放省电子厅、市电子局,即称谓为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我于1973年底从空军部队复转来医院工作,正赶上首届党委成立。当时有党员40多名,职工110多名,未正常开展诊治业务,业务总收入不过10万。

我记得原电子工业部部长王铮、江泽民、张挺、李铁映、张旭东等都先后来医院视察过工作。医院下放绵阳市后,在首任市长王金城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绵阳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并为建立花园分院曾作过亲笔策划。冯崇泰书记来院视察时支持医院建设门诊综合大楼的建设,以适应医院的发展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院在各级党委(党组)、政府的领导、关心下,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全院职工艰苦奋斗,使医院从一所封闭的小型厂矿卫生所式的职工医疗机构,发展成为绵阳市第二大综合医院。

从1982年起,我参与了医院领导工作。当时,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肃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走出文革的阴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领导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要求,结合当时医院党委实际需要,1984年选举成立第二届党委领导集体起,我主持了二、三、四、五届(至99年)党委工作。其间,医院实行在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即在重大问题上必须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既分工,也合作。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问题。医疗业务工作,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由院长负责,党委主要负责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务政工,包括组织人事,宣传、工会和共青团等工作。第二届到三、四、五届党委(1999年止)的主要任务,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医疗业务建设为中心任务要求,团结带领医院几百名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为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完成综合医院“二甲”达标任务,并为今后医院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在这期间有几件大事是值得回忆的:

一、党委领导班子建设问题。按党章规定和地方各级党委的要求,我们医院党委班子,注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并强调结合医院建设的工作实际,吃透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以保证医院工作正常运行。领导干部廉洁、勤奋、表率、自律,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作用。只要领导干部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头苦干、实干,职工群众就积极性高,工作生活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党委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并充分发挥他们助手和突击队的作用。医院面临下放后从封闭体制下的等、靠、要,到更多的要依靠自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尽快溶入社会得以生存的大问题。结合工会共青团的工作特点,与市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结合,开展了为继承、发扬红军长征革命精神,青年职工王朝军自行沿红军长征道路骑行事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以共青团为主体,在市内长期开展了组织医务人员送医送药到乡村的便民活动。并同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首家启动对市民的“健康教育”。由于长时间的坚持,让市民知晓了我院医疗业务水平和全心全意救死扶伤,为市民防病治病的服务宗旨和服务态度,这在市内外提高医院和专家们的知名度,慕名来院就诊、求治的人数大增,较大的扩展了医院的生存空间。1995年,妇产科有一位名叫王某兰的三胞胎农村产妇,身体虚弱,经济非常困难,医院减免了她的费用,医护人员还组织为她捐款以解决吃饭和营养问题,护士长曾祖秀还为体弱病婴儿献血,以挽救婴儿们幼小的生命。她(他)们母子平安,出院后医院还组织几次探访,并多次与所在区乡民政部门汇报情况,协调救助。这件事在市内外反响很大。三胞胎及其父母并没忘记这些,一直对医院和政府心存感恩,“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三胞胎兄弟在火车站灾民救助中心当起了自愿者,以实际行动来感恩党和政府、回报社会,这件事见诸报端后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较大轰动。

三、职工是医院工作的主体,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针对医院党员多、复转退伍军人多的特点,要求大家都要服从于、服务于医疗业务建设这个中心,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在经费紧张,物质条件差,工资低,奖金少的情况下,要求全院干部群众对业务经费投入、奖金、住房分配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上向医疗一线人员倾斜,以支持医院,稳定队伍,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医疗业务骨干群体,是我院职工中的中坚力量,要培养教育他们刻苦学习和专研医疗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当一个德、技相适的合格医务工作人员。为此,我们自办护训队,派出人员到全国相关大医院进修学习,花大力气请进、引进部分医技骨干人员,集中资金投入购进必要的设备为他们提供应备条件和手段。医院大力鼓励学习、奖励科研,推广新技术新疗法。还同川北医学院联手建立起医、教、研相结合的培训基地。一批能破题闯关的专业带头人的不断出现,使得一些高难业务技术得以突破性开展。

四、在绵阳市心研所建在我院的基础上,医院决定加强心血管专业的建设,要象企业抓拳头产品一样,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绵阳市成功开展了心脏直视手术。记得在开展心脏手术的初期,几乎每台心脏手术书记、院长都亲自坐阵手术室,调度指挥各职能科室和部门尽一切努力,保证手术的成功。这客观上也为一线工作人员助威、壮胆。这项技术的成功突破,促进了其他相关专业技术的提高与发展,有力提升了医院的业务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拓宽了医院的发展空间。

另外,关于建立花园分院问题,初衷是介于医院当时下放不久,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医院门诊人次不足,病种、病例少于其它医院,医院知名度低,形势非常不妙。为改变劣势,也为扩大业务,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同时还要为解决当时存在的职工子女就业出路等难题,我们必须在绵阳城市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有利地域,建立分院作窗口阵地。在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动员全院职工“省吃俭用”,集中有限资金,克服各种困难,征地5亩多建起有几千平米的医疗和居住大楼,也就是在地处火车站的黄金地段建起了花园分院。

1980-1990年代,医院在稳定与改革中,经历了下放,竞争和转制。通过自强自立不断提高医技水平,在为广大市民良好的医疗服务中,也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医院的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职工群众,在长期的共同打拼中也培养起了一种自信,那就是:胸怀医院,旨为民众,情系职工,发展医技,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前景美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