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记——跟着书记进藏区
11月4日至6日,立冬将至,天气转凉,院党委书记周云带领院扶贫小组5人再次出发,前往600多公里之外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走访、慰问当地贫困户,并进行适宜技术指导。
壤塘,一座仅有4.7万人口的偏远藏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祖庭藏哇寺的所在地,在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以觉囊派唐卡和觉囊派梵音古乐最受瞩目。
作为第一次随队前往藏区的我来说,藏区,在我的心里,也因此从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高原上的“礼物”
出发时的激动与期待,渐渐被长时间的艰难行程消磨殆尽,从绵阳驱车到壤塘,600多公里的行程,足足开了一天的时间,单是路程就让第一次进藏区的我深感疲惫,对于其他队员来说,这样的奔波或许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在马尔康短暂歇息一晚,清晨6点钟,藏区的早晨格外的冷,天刚蒙蒙亮,周云书记便带着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壤塘县,好在路况感人,让我们赶上了壤塘县城的午饭。草草吃过几口饭,来不及休息的我们便前往刑木达村。都知道藏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当你亲身经历才会知道地有多广,天有多阔,一个村庄便要翻山越岭,上山下山,这样的扶贫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在翻越过海拔4000米的尕卡岭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刑木达村。
在走访过程中,周云书记走村入户看望慰问当地贫困户,了解贫困户家中人员身体状况、家庭近况及惠民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并为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和问候。慰问途中,我们遇见了好几个可爱的小朋友,这些藏区的孩子最令我难忘。
在前往贫困户家的路上,一位单亲母亲背着出生不久的宝宝,手里还牵着两个5、6岁的孩子从远处缓缓向我们走来,手里拿着一串沙棘的小女孩,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充满好奇,我们随后和她的母亲攀谈起来。小玲姐向拿沙棘的小女孩要了一颗沙棘,刚送到嘴里,脸已酸得变形,小女孩看了忍不住咧开嘴笑了,随后她向我们展示了正确吃沙棘的方法,手轻轻一挤,用舌尖品味着沙棘汁,我们都被这个小女孩的童真可爱到了。
短暂的寒暄后,我们前往贫困户的家中。女主人在自家院子洗着衣服,见到我们的到来,便急急忙忙跑进屋里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家人将我们迎至屋内,还十分热情地给每个人倒上了热乎乎的奶茶。周云书记同他们聊着家常,询问着身体状况、家庭近况等。
这家人的孩子是我此次藏区之行收获的最意想不到的礼物,他改变了我心中对藏区孩子内敛的看法。小朋友看着我脖子上挂着的相机,眼里充满好奇,我也看出他小小的心思,便让他站好,给他拍照,虽身在偏远藏区,可他一点也不拘束,甚至配合着摆好POSS。我给他翻看照片,教他如何拍照,不知道他小小的眼睛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这里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受到外在条件的困扰,好奇仍然存在于内心,能够思考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这让我很欣喜,同时也略有担心。我所担心或很有可能成为事实的是,这些孩子被现实埋没了,也许这些问题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匆匆而过。
随后,扶贫小组一行前往刑木达村村委会,开展座谈。
心与心的交流
这次的行程很紧,不知不觉就已是下午四点,周云书记又带着扶贫小组一行匆忙赶回壤塘县人民医院,由我院妇产科副主任陈炜对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一对一指导。陈炜医生也是初到高原,从他脸上就能看出有着轻微的高原反应,脸色发白,嘴唇发紫,紧张的行程让他脸上也流露出一丝倦意。
穿上白大褂的陈炜副主任开始在医院开展产科问题解答、教学查房、业务教学等形式的指导,帮助县医院完善妇产科技术开展,加强妇产科人才培养。
晚饭后,周云书记带着我们前往宿舍看望我院对口支援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交流,在一声声欢声笑语中,这一场小小的座谈落下了帷幕。
信仰的力量
从绵阳驱车到壤塘,让我难忘的是蜀道难。
什么叫蜀道难?就是只此一次绝对终生难忘。路程的后半段路都是贴山而建,川西的山多是疏松的碎石,一路所遇塌方抢修不断,心一直悬在嗓子眼。
从马尔康到壤塘县城只有200多公里,但一路上各种塌方地段让我心惊胆战,我们的右方是塌方后的各种惨状,一些石头连着树根瘫落下来,而左方是湍急的激流,把落下的巨石都打磨地圆愣愣的。扶贫之旅的艰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虽然困难重重,我深感不虚此行。令我最震撼的就是觉囊唐卡中那些千勾万描的佛陀形象,那些吹鸣奏响的梵乐艺僧,那些矗立于村落之间、宏伟而精致的佛塔,那些漫山遍野随风飒飒拂动的经旗,当然,最爱的还是那些纯净天真的一张张笑脸。
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到,信仰已经渗入到藏区的山水草木与群众的言谈举止,对自然,对佛祖的追寻与善念已经是这里最基本的信仰。
这次扶贫之行使我对藏区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在我心中不再是那些表象化、符号化的神秘文化元素的堆砌,而变成一种亲身体验和感知过的记忆。
上一篇: 过节购物折上折 安全意识不打折